激发假日经济活力为消费“添柴加火”

科创之家 2024-04-10 人围观

  掘金“假日经济” 本报记者 王丽娟

  

  清明小长假出行旅游带动了各地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假日经济的火热为我国消费市场的恢复“添了一把柴”。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按此计算,人均消费超过450元。

  

   居民消费信心逐步提升

  

  随着天气转暖,百花盛开,清明假期“人从众”模式开启。从“寄相思”到“赏花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升腾的烟火气息、丰富的消费场景,彰显出文旅市场的蓬勃生机。

  

  “清明假期让国内文化旅游市场掀起一股小热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据来看,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真正出现了复苏,这为进一步激发我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明假期文旅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已经恢复至疫情前,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旅游收入、客单价等均超过2019年,假日消费持续扩大的趋势初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激发假日经济活力为消费“添柴加火”

  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清明节假期,绿色有机食品、服装、家电、通讯器材等销售额同比增长都超过10%。商务部经济贸易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姜照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清明假期,我国消费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从数据上看,无论是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均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增长,体现了居民消费信心正在逐步提升。

  

   假日经济呈现新特点

  

  随着“天水麻辣烫”体验游、“王婆说媒”文化游和“簪花游”等特色活动的火热,我国假日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

  

  陈丽芬认为,一是假日服务消费增速超过商品消费,发展潜力大。二是假日消费新模式涌现,例如春节的“探亲+旅游”,清明假期的“祭扫+旅游”,文旅消费链条拉长,跨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三是个性化体验式消费增长迅猛,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沉浸式消费、悦己消费、情绪消费等特征明显,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胡敏看来,季节性旅游将持续火爆、场景旅游成为新的时尚、跨境旅游依然充满魅力都是这个清明假日经济显现出来的新特点。

  

  中小城市凭借特色消费场景等成为旅游热点目的地,引起了受访专家的关注,被认为是近年来假日经济的一大新特点。“虽然大的旅游城市一直受到热捧,但更多的小城镇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既能适当减少旅游支出成本,也一样能体味出游的乐趣,体现出我国旅游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多业态。”胡敏认为。

  

  “小城市的火热主要源于三类人群的带动。”陈丽芬分析,一是反向旅游、下沉旅游的人群,为中小城市带来消费增量;二是返乡人群将城市的消费行为模式复制到家乡,促进了观影、喝咖啡、旅游等休闲消费向下沉市场延伸和快速增长;三是中小城市本地居民的消费升级。

  

   补齐短板激发“假日经济”活力

  

  假日经济潜力的逐步释放,将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大的牵引作用。

  

  对于如何进一步补齐短板,激发假日经济活力,胡敏表示,从目前来看,要持续巩固假日市场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进一步净化文旅消费市场环境,不断打造高品质、讲诚信、便利化程度高的文旅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乐得来、愿花费、留得下,从而拉长消费链条;二是结合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旅游禀赋的大中小城市以及乡村要多开动脑筋,谋划和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含量和精神品质的文旅消费场景,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

  

  陈丽芬建议,一是丰富假日消费多元化供给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和业态创新,丰富下沉市场消费场景,加大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支持在核心消费街区、古镇等举办节假日特色活动,打造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

  

  二是完善服务消费市场环境。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对景区、商圈的数据监测和热度预告,提升旅游高峰期管理效率。加强热点旅游城市、景区的价格管理和服务监督,构建以旅客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

  

  此外,受访专家建议,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假日消费。

  

  陈丽芬认为,应更大力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增强带薪休假的制度刚性。引导促进居民家庭更好实现灵活休假、错峰出行。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更好释放消费潜力。

  

推荐阅读:

平凡致敬不凡:奏响上海人寿人的平凡之歌

@浙江职工,这份“成长手册”请收好

学习·知行丨总书记关切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跑出“加速度”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