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浙江省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首次亮相。接下来,他们将奔赴100个乡镇(街道),结对100个村,正式开展工作。这意味着,继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之后,浙江农村将会迎来一批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的专门人才,为文化建设和精神富有想专门点子、造专门品牌、找专门资源,这对乡村来说是大好事,对特派员们来说也是施展拳脚的大机遇。
顾名思义,“特派员”就是带着一项特别的任务,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身负使命的特别的人。当初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知识和技术带给了田野和远方,让科研工作者将成果“种”在了浙江大地上。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落实“三支队伍”建设要求出发,文化特派员创新而生,可以说继承和沿袭了“特别人”办“特别事”的思路。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基点,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撬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千万工程”,这样一件意义深远的“特别事”,让有本领有志向的文化人才加入进来,扮演重要角色,效果是值得期待的。所以特派员之“特”,不仅体现选任方式之特别、身份之特别上,更在于使命职责之特别。
特派员怎么能办好这件特别的事呢?结合浙江现实来看,不外乎三个特别。
首先是特别能发现。乡村是文化的富矿,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浙江的乡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处处是文化宝藏,近年涌现的村晚等各地乡村文化名IP就是见证。所以合格的文化特派员不仅要身到,更要眼到、心到。以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对农村农业农民真正热爱的心,去发现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提炼转换为有价值的题材、有效益的项目和有影响的成果,以此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准确贯彻和对“两个结合”的生动展现。
其次是特别能吃苦。文化特派员原则上每年要在乡镇(街道)工作100天左右,每月至少在基层指导服务一次,开展多项任务。不像偶尔到乡村的采风、调研,特派员必须跑得勤扎得深,没有点吃苦耐劳精神是不行的。真正地以农民为师、与大地为友,真正地沉浸式钻研,才可能建功在乡村。
同时要特别能创造。特派员带着使命职责而来,不能忘了发挥创造力,要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将各种文化资源整合对接,与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形成优势互补,与文化礼堂等现有的建设成果有机融合,成为牵起千万个“线头”的那根“针”,成为千万条“小溪”汇向的那条“河”。
当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批有理想的文化特派员,在乡村一线积极奉献,宣讲理论政策、供给文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挖掘文化资源、帮扶文化产业的同时,他们背后的配套制度保障和关心关怀工作不能少。组织者和服务地的有关部门,在严格选任和考核的同时,应为特派员完善政策指导、生活保障和精神物质激励,让这项制度更具持续运行的现实基础。
也许不久的将来,继成千上万的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成为“香榧教授”“茶教授”“竹博士”之后,我们还能看到一批“山歌教授”“山居博士”“村晚学者”,在广袤的乡村大地发光发热、成名成家。
推荐阅读: